close

做到6件事,就是夠好的父母     (從別處轉貼來的)

作者:楊俐容 出處:親子天下  

    為人父母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,特別是在這個高壓力、高焦慮的時代,多數的父母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,並為無法勝任親職而深感自責與愧疚。專家說,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,只要做到6件事,你就是個「夠好的父母」!

    每年一到「母親節」,空氣裡充滿著感恩的氣息,各式各樣關於母愛或母職的討論紛紛出籠。其中始終引人注目的,則是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自2000年以來,年年進行「媽媽辛苦指數調查」的結果。

    
根據2007年公布的「媽媽辛苦指數調查」結果發現,超過七成台灣媽媽辛苦指數高達七十二分五六%的媽媽已達到「過量級」,一四%的媽媽甚至「嚴重超載」。這份調查也發現,現代媽媽的煩惱來源主要仍然來自於母職角色,有四分之一的媽媽不認同自己的表現,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,算不上稱職的好媽媽;更有高達七六%的媽媽紛紛表示,最大的心願是「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、聽孩子說心事」。

    
此外,兒福聯盟分析自20002007年家務分工的狀況,發現台灣媽媽仍舊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,而且角色更為吃重。相較之下,台灣爸爸仍未在任何一項子女照顧工作上擔任主要角色,反而稍微退步,平均只佔七%,比率較以往下降。

    
有趣的是,無獨有偶的,2007年四月號的《時代》雜誌(TIME)以一位亞洲的年輕父親做為封面照片,這位父親一手提著公事包、一手抱著襁褓中的孩子,匆忙走在一面大時鐘上。照片旁邊以粗黑體字標示著:「筋疲力盡的爸爸」,探討的主題是亞洲男性面對比過去更多、更重的角色責任,在工作與家庭之間蠟燭兩頭燒的困境。

    
這些報導讓我想起英國的心理分析大師溫尼卡(D.W. Winnicott)提出「夠好的母親」這一概念,也許有助於我們突破現代父母所面臨的壓力與困境。

    
為人父母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特別是在這個高壓力、高焦慮的時代,多數的父母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,並為無法勝任親職而深感自責與愧疚。溫尼卡根據他的臨床經驗指出,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,只要能符合對自己坦承、恰當地表達憤怒情緒、充分地表達愛意、獨立自主、重視溝通、承認人的不完美等六大原則,就是夠好的父母。

第一個原則是:對自己坦承。也就是不以孩子做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。譬如有些父母因為自身的疲憊,往往希望孩子能夠睡午覺或晚上早早入睡。如果父母無法釐清是自己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,就很容易出現父母堅持要孩子早睡是為孩子好,但子女不但不領情,反而感到困惑與生氣。

唯有明確地告訴孩子:父母自己非常疲憊需要休息,並確實要求孩子配合、不吵鬧,才能夠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態度,順利解決問題。

第二個原則是:恰當地表達憤怒情緒。教養子女的過程沈悶無趣難免,精疲力竭更是常有的事,一位「夠好的父母」能夠及時覺察並以恰當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。譬如在煩躁與憤怒的情緒來襲時,能夠找人及時接手,或者暫時離開、冷靜下來,以免自己對孩子大動肝火,造成不必要的強烈衝突。

當孩子對父母有負面情緒時,也能夠了解這個情緒的必然性,體認這是情緒教育的最佳時機,適當地接納與引導,幫助孩子邁向成熟。

第三個原則是:充分地表達愛意。這也是親子關係的最佳觸媒。心理學家針對「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教養出負責成熟的孩子」這個課題,做過相當多的研究。結果發現在合理的範圍內,不管是管得緊一些或鬆一點,只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親的愛,最後都會有不錯的結果。特別是透過肢體的接觸和語言的肯定,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,對於長大之後的成就動機與人際關係都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。

除了上述三項最重要的原則之外,溫尼卡還提出: . 獨立自主,不以孩子的表現來界定自己的價值 . 重視溝通,不讓孩子因為與父母意見不同而背負違逆父母的罪惡感 . 承認人的不完美,寬恕自己及孩子所犯的錯誤等三項原則。

適度的放鬆,讓我們更能發揮高EQ的效能。在這個事事講究績效、時時追求完美的時代,學習以「夠好的父母」取代「完美的父母」,不失為一帖清涼的藥方!(本文摘錄自《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》)

雙子星:『獨立自主,不以孩子的表現來界定自己的價值』這裡的『自己』指的是孩子還是父母啊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善變的雙子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