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5/25(二)晚上,謝先生下班回家

說他同事確診了,而他們接觸的時間是二個禮拜之前

雖然不知道同事確切的狀況

但是老闆要求所有員工,只要這二個禮拜有跟他接觸過的

通通休息一天,篩檢過後,沒問題了再去上班

已知白天,老闆在隊的工作地點,已經整批帶去篩過了

剩下住基隆的謝先生跟另一同事,因為這幾天沒跟他們一起共事

將於明天各自前往住家附近做篩檢

本來想著應該會有報告出爐的時差

所以,以為篩檢報告於下回分曉.....

哪知中午傳來訊息說他下午去上班了

他說:醫護人員說他這樣子不需要篩檢

            說這樣是浪費醫療資源

 

奇怪了 !老闆帶去的那批人,通通驗了

怎麼這自己一人去的就驗不了 ?  🤔

是他說話方式有問題 ?  🤔

 

是沒聽他說有不舒服的症狀

只是,應老闆要求,全部人都去篩

因為是跑工地,所以有時

班底的人會換來換去,不是每天都一起共事

但是,你敢保證,沒有人是前幾天

才去跟那已確診的同事相處過

又來到你這個班的嗎 ?

就那麼直,跟醫護說

跟那個人有接觸,是二個禮拜前

二個禮拜前 ?當然人家會生氣  😑

阿就已經過了危險期,

那你還來驗幹嘛 !  😡   腦子有洞逆   🤯

 

 

以下新聞來源:https://health.udn.com/health/story/120952/5473420

我跟確診者足跡相同,染疫風險高嗎?專家教你怎麼看疫調資料

Q1.疫情調查如何進行呢?

蘇家彬:

當傳染病發生時,為了追查感染源,且為了及早阻斷病毒在社區傳播,會啟動確診者的疫情調查。通常會看傳染病的潛伏期、疾病傳播特性和可傳染期,來決定疫調的天數和需要匡列的接觸者。

目前對新冠病毒的理解是,新冠病毒潛伏期可能長達2週,確診者的可傳染期是從發病日前兩天至發病後10天,長時間、密切的接觸為傳染高風險對象,如家庭、職場。疫調會從確診者發病日往前推2週,至確診隔離前的生活軌跡,確診者盡量提供這段期間的活動地點、停留時間、接觸過什麼人、是否曾搭大眾運輸工具等,以找出可能的感染來源以及密切接觸者。

確診者通常都願意配合,但因為回溯天數長達兩週,最常遇到的麻煩是確診者「忘記啦」,此時就會搭配一些其他的方式,如打卡記錄、詢問家人、朋友等,努力完成足跡拼圖。

 

Q2.收到指揮中心針對萬華群聚案發出疫情警示簡訊,怎麼辦?

因應萬華區出現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病例,指揮中心針對4月15日至5月12日曾出入疫情風險地區者,發送疫情警示簡訊。警示範圍東至康定路、南至和平西路三段、西至梧州街、北至桂林路,共發出60萬則簡訊。

蘇家彬說,並不是針對「有問題」的對象發簡訊,而是針對曾到上述地點者廣泛發送。若民眾出入相關場所都有戴好口罩、保持個人衛生,不用緊張。收到簡訊者須留意,若4月15日之後曾有發燒、呼吸道症狀,腹瀉,或嗅、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,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,,請至社區採檢院所評估,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暴露及接觸史。

 

Q3. 看到個案疫調公開的地點,我要怎麼解讀?近期都不要去嗎?

蘇家彬:指揮中心所公布確診者的足跡,並不是說這些地方生人勿近,這些場所均已完成環境消毒。

疫調公開的時間和地點,是確診者在「可傳染期間」曾經出入這些場所,因不確定接觸者為誰、接觸多久、彼此是否為近距離、是否戴口罩等,因此才對外公告。

 

Q4. 我發現,自己跟確診者在同一時間去過同一場所,要怎麼辦?

蘇家彬:要進行14天的自我健康監測,若出現相關症狀,如發燒、咳嗽、腹瀉等,應儘速就醫,並告知醫師曾有相關接觸史,以利醫師診斷。

 

Q5. 我跟確診者去過同一個地方,代表我染疫的風險很高嗎?

蘇家彬: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,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、非近距離等,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;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,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、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,仍可能有風險。

在疫調中,確診者在傳染期間,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、職場同事等,均會被列為「居家隔離」對象;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,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、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,風險較低,則要求「自主健康管理」。

 

Q6. 我得到情報說家附近某個地方正關閉消毒,卻沒看到疫調公告。為什麼確診者的足跡,有的公開,有的卻不公開?

蘇家彬:根據指揮中心公布疫調足跡的原則,只會公布難以匡列、無法掌握接觸者的場所。確診者在可傳染期之前的活動史,因無風險,自然沒有對外公布必要。

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活動史,確診者的家人、住家地址、職場同事等,都方便匡列為密切接觸者,列為居家隔離;若確診者曾到醫院或診所就醫,疫調時會以健保掛號系統匡列同一時段就醫者,也不怕遺漏,因此,這些都沒有公布之必要。

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公共場所活動史,也不會全都露,而是無法掌握接觸者、接觸時間、接觸狀態的狀況下,才會公布,如大眾交通運輸工具、餐廳等。因為大眾運輸工具通常人多、搭乘時間可能很長,彼此可能近距離接觸,這些疫調人員無從判斷與猜測;而餐廳一般是不會戴口罩的場所,也需要被公布。

 

Q7.疫調是不是會有科學的侷限性?

蘇家彬:疫調確實有其侷限。目前的科學實證指出,新冠肺炎在發病前2日至發病10日為可傳染期;但有原則就會有例外,有極少數狀況可能會超出目前實證的範圍。

這些變數包含:確診者病況嚴重而病毒量多、症狀輕微導致回想發病日時出現誤差,或傳染的模式比較特別,如處在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中,就算兩人相隔超過2 公尺,仍可能被感染。

此外,透過基因定序得知,台灣目前群聚疫情多與英國病毒病異株有關,實證也指出,英國變異株的傳染能力比以往病毒株更強。這些變數都可能影響疫調時對個案傳染力的判斷,而造成一些誤差。

疫調是當個案發生後,透過個案記憶回溯的方式,盡量重現當時情景、盡最大努力匡列接觸者,但仍可能有漏網之魚。因此,社區的傳播風險一直都不是零,任何個案出現,對社區都會造成壓力。

 

Q8. 只要避開疫調的地區,我就安全了嗎?

蘇家彬:近日因社區感染狀況,社區風險再度提高,防疫工作並不是有去過疫調足跡的人才要做,也不是只有被公布的地方才有風險。

民眾應該有正確的觀念,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警覺,落實防疫,減少不必要的群聚活動,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保持安全距離,並接種疫苗。

 

Q9. 疫情調查,為什麼不公布確診者的個人資料?

蘇家彬:疫情調查往往鉅細靡遺蒐集確診者的個人資料、病史、足跡和人際網絡,公布相關資料時,必定要很謹慎,依最小傷害、防治疫情所需的原則來揭露,以免讓確診者曝光,引起負面標籤、歧視等不良後果。

若過度公開疫調資訊,導致當事人曝光或造成生活困擾,也可能為日後的疫調工作帶來隱憂,若民眾因擔心個資曝光而不願配合,可能就有防疫漏洞。

 

Q10.收到別人轉傳給我的足跡訊息,我該怎麼辦?

蘇家彬:若收到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網傳足跡資訊,首要之務就是「不要轉傳」。因為這些傳言內容真假難辨,過去也曾發現網傳的疫調內容,是真的內容又被加上假資訊,可能引起無謂恐慌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善變的雙子星 的頭像
    善變的雙子星

    @ 善 變 の 雙 子 星 @

    善變的雙子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